扫码下载 APP
qrCode
更多下载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摩根大通比特币结构化票据问世:2028年或现1.5倍杠杆收益

近日,摩根大通向美国证交会提交新型比特币结构化票据方案,该产品以BlackRock旗下规模达690亿美元的iShares比特币信托为标的,允许投资者通过杠杆机制获取最高1.5倍比特币涨幅收益。根据条款设计,若比特币价格在2026年12月21日前未达触发条件,投资期限将自动延至2028年,期间收益空间“不设上限”。不过文件同时警示,当比特币价格暴跌40%时,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大幅亏损。这一创新金融工具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正以更复杂的产品形态介入加密资产领域。

结构化票据设计解析:杠杆机制与收益结构

这份提交于周一的SEC文件详细披露了产品的运作机制。该结构化票据以每份1000美元的面值发行,核心挂钩标的为BlackRock 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的二级市场价格。产品设定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2026年12月21日作为首次观察日,若当日IBIT价格达到或超过预设门槛,摩根大通将提前赎回票据,并向投资者支付不低于160美元/份的收益;若未触发条件,则产品持续运行至2028年最终到期日。

杠杆收益条款构成产品的最大亮点。在延长期限 scenario 下,投资者可享受1.5倍比特币现货涨幅的增强收益。举例而言,若IBIT在2028年前累计上涨100%,票据持有人将获得150%的投资回报。文件特别强调收益“不设上限”,这意味着若比特币重现2021年周期中从3万美元飙升至6.9万美元的行情,理论收益可能突破300%。这种设计显然针对看好比特币长期走势但希望规避短期波动的机构投资者。

与传统杠杆产品不同,该票据采用非保本结构。文件明确提示,当标的资产价格从买入点下跌超过40%时,投资者将开始承担本金损失,且亏损幅度随价格下跌而扩大。这种风险收益特征与2017年盛行的加密货币杠杆ETF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主要通过期货合约实现杠杆,而摩根大通产品则建立在现货ETF基础上,避免了期货展仓带来的损耗。

关键产品参数与风险阈值

投资门槛:1000 美元/份

杠杆倍数:1.5 倍正向收益

首观察日:2026 年 12 月 21 日

最终到期日:2028 年

提前赎回条件:IBIT 价格 ≥ 预设门槛

保本阈值:最大回撤 40%

收益上限:不设上限

标的资产:BlackRock iShares Bitcoin Trust (IBIT)

风险收益平衡术:高波动市场中的双刃剑

比特币历史波动率常年在70%以上,远超标普500指数2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种特性既创造了超额收益机会,也放大了杠杆产品的风险。根据TradingView数据,比特币在2022年熊市中曾从4.8万美元跌至1.6万美元,跌幅达66%,若当时持有类似杠杆产品,投资者将面临本金接近归零的极端情况。摩根大通在文件中特别强调“比特币相对于传统资产类别具有更高价格波动性”,这实际上是对潜在投资者的风险警示。

从产品结构看,40%的止损阈值设置值得玩味。这个数字恰好接近比特币在常规调整中的最大跌幅,例如2021年5月从5.8万美元跌至2.9万美元的行情,跌幅刚好50%。这意味着产品设计者通过历史回测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点——既能吸引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又能在多数市场环境下控制银行自身风险暴露。不过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如交易所破产或监管政策突变,这种保护机制可能瞬间失效。

与传统金融领域的结构化产品相比,该票据缺乏下行保护机制。在欧美市场流行的股权挂钩票据中,通常设有80-90%的本金保护条款,而摩根大通此款产品直接摒弃了这种设计,反映出银行将比特币归类为高风险资产的定位。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需要清醒认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看涨期权变异体,最适合那些对比特币长期价值有坚定信念且能承受本金损失的激进型配置者。

传统金融布局深化:从批判到拥抱的战略转型

摩根大通此举延续了其近年来在数字资产领域的渐进式布局。尽管CEO杰米·戴蒙屡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比特币“毫无价值”,但该行自2020年以来已悄然构建了完整的区块链业务矩阵:2021年推出内部区块链平台Onyx,处理日均10亿美元的交易额;2023年开发代币化存款系统,今年更在Base网络上推出数字美元存款令牌。这种“批判比特币但拥抱区块链”的策略,体现出传统金融机构在创新领域的典型矛盾心态。

从竞争对手视角观察,华尔街机构正在加密资产服务领域展开激烈卡位。高盛于2021年重启加密货币交易柜台,花旗集团正在测试代币化资产托管服务,而道富银行则为多只比特币ETF提供托管支持。摩根大通作为全美最大银行,此次推出杠杆化比特币产品,可视为对机构客户需求的实际响应。根据Fidelity Digital Assets调查,2023年已有52%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数字资产,较2020年提升23个百分点。

产品创新背后是监管环境的微妙变化。美国证交会虽然至今未批准比特币现货ETF之外的更复杂加密衍生品,但通过一系列豁免函件为银行试点开了绿灯。值得注意的是,该结构化票据仍依托于已获批的ETF产品,这种“寄生式创新”既规避了直接持有加密货币的合规风险,又满足了客户需求。未来若美国国会通过《数字资产市场结构法案》,类似产品的审批流程可能进一步简化。

结构化产品市场概览:从传统资产到加密世界的迁移

结构化票据在传统金融市场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根据SIFMA数据,2023年美国结构化票据发行规模达823亿美元,其中股权挂钩产品占比38%。这些产品通常由银行发行,通过嵌入期权策略来实现风险收益重构。摩根大通此次将这种成熟金融工程移植到比特币领域,标志着加密资产正在经历从“另类投资”到“可配置资产”的身份转变。

与早期加密货币杠杆产品相比,银行系结构化票据具有明显优势。2019年在主流CEX上市的比特币杠杆ETF往往面临日内再平衡损耗、管理费高昂等问题,而摩根大通产品采用到期一次结算机制,避免了频繁调仓带来的摩擦成本。此外,银行发行的结构化票据享有FDIC对发行主体的保障,虽然不覆盖产品本身损失,但消除了交易对手方风险,这对于经历FTX事件后心有余悸的机构投资者尤为重要。

从资产类别扩展角度看,这可能是传统金融全面接纳加密资产的序幕。回顾历史,黄金在1970年代进入主流投资视野时,首批结构化产品出现在1980年代,随后三十年催生了黄金ETF、黄金期货期权等完整产品链。比特币若遵循类似路径,未来可能涌现更多结合波动率管理、区间累计收益等复杂策略的结构化产品,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投资策略建议:如何评估杠杆加密产品的适配性

对于考虑配置此类产品的投资者,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风险预算评估。建议采用“核心-卫星”资产配置框架,将比特币结构化票据纳入卫星资产范畴,配置比例不宜超过投资组合总风险的5%。这是因为尽管理论收益诱人,但产品流动性可能受限——结构化票据通常不在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需持有至到期才能实现预期收益。

从市场时机角度分析,当前比特币所处周期位置值得关注。根据Glassnode链上数据,比特币已实现市值在2023年恢复增长,MVRV比率处于历史均值附近,显示市场脱离极端低估区间但未达泡沫水平。若相信比特币在2028年前将经历完整牛市周期,那么杠杆产品确实可能放大收益;但若判断市场将进入长期盘整,则单纯持有现货ETF或许是更优选择。

税务筹划是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维度。在美国税法框架下,结构化票据收益可能被归类为普通收入而非资本利得,这会导致税负差异。非美国投资者还需考虑预提税影响。建议投资者在认购前咨询专业税务顾问,比较不同投资渠道的税后收益率。值得一提的是,直接持有比特币现货在某些司法管辖区可能享受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监管前景展望:SEC审批的关键博弈点

该产品最终能否面世,核心取决于SEC的审批态度。当前主席根斯勒对加密货币采取谨慎监管立场,此前已多次推迟比特币现货ETF决策。不过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2023年法院在Grayscale诉SEC案件中裁定监管机构“武断拒绝”ETF申请,这一判例为后续产品审批创造了有利条件。摩根大通选择在此时提交申请,可能正是嗅到了政策松动的气息。

从技术细节看,该产品巧妙地规避了部分监管难点。通过挂钩已获批的比特币ETF而非直接持有加密货币,发行人避免了托管合规问题;通过设置较高投资门槛,产品自然筛选出合格投资者,降低了监管对零售投资者保护的担忧。这种设计思路与欧洲市场流行的加密货币ETN(交易所交易票据)异曲同工,后者已在德意志交易所、瑞士交易所平稳运行多年。

展望未来,监管博弈可能围绕信息披露要求展开。SEC很可能要求产品在招募说明书中更详细披露比特币特定风险,包括分叉风险、51%攻击风险等传统金融资产不存在的威胁。同时,考虑到2024年美国大选后可能的领导层变更,若共和党执政,数字资产监管环境或进一步宽松,这将为更多复杂加密金融产品打开闸门。

市场影响分析: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的进一步融合

摩根大通此举将加速加密货币市场的机构化进程。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产品决策具有风向标意义,可能引发其他银行跟进推出类似产品。这种趋势将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更多传统资金可通过合规渠道进入加密市场,提升市场深度和流动性;另一方面,机构参与度提高可能改变比特币原有的价格行为模式,减弱零售驱动特征。

对现有加密原生机构而言,传统银行的降维打击既带来竞争压力,也创造合作机遇。例如加密货币托管机构可能寻求与银行合作,为其结构化产品提供底层资产保管服务;DeFi协议则可借鉴这种结构化产品思路,开发去中心化版本的杠杆收益产品。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融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监管套利机会,促使立法者加快构建统一的数字资产监管框架。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代表着金融体系对价值存储范式转变的渐进式接纳。比特币从十年前极客圈的实验性产物,发展到今天被全球最大银行设计成结构化产品标的,其路径与互联网从学术网络到商业基础设施的演变惊人相似。虽然道路依然曲折,但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边界正在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持续消融,这可能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资管格局。

摩根大通这份看似简单的产品申请,实则是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融合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当华尔街开始系统性地将比特币纳入复杂金融工程框架时,这个诞生仅15年的资产类别正在完成其主流化的关键一跃。尽管前路依然布满监管迷雾和市场波动,但金融创新的车轮已然转动,投资者需要做的不仅是关注潜在收益,更要理解这场变革背后的深层逻辑与风险本质。

BTC3%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