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摩根大通比特幣結構化票據問世:2028年或現1.5倍槓杆收益

近日,摩根大通向美國證交會提交新型比特幣結構化票據方案,該產品以BlackRock旗下規模達690億美元的iShares比特幣信托爲標的,允許投資者通過槓杆機制獲取最高1.5倍比特幣漲幅收益。根據條款設計,若比特幣價格在2026年12月21日前未達觸發條件,投資期限將自動延至2028年,期間收益空間“不設上限”。不過文件同時警示,當比特幣價格暴跌40%時,投資者可能面臨本金大幅虧損。這一創新金融工具標志着傳統金融機構正以更復雜的產品形態介入加密資產領域。

結構化票據設計解析:槓杆機制與收益結構

這份提交於周一的SEC文件詳細披露了產品的運作機制。該結構化票據以每份1000美元的面值發行,核心掛鉤標的爲BlackRock iShares比特幣信托(IBIT)的二級市場價格。產品設定了兩個關鍵時間節點:2026年12月21日作爲首次觀察日,若當日IBIT價格達到或超過預設門檻,摩根大通將提前贖回票據,並向投資者支付不低於160美元/份的收益;若未觸發條件,則產品持續運行至2028年最終到期日。

槓杆收益條款構成產品的最大亮點。在延長期限 scenario 下,投資者可享受1.5倍比特幣現貨漲幅的增強收益。舉例而言,若IBIT在2028年前累計漲100%,票據持有人將獲得150%的投資回報。文件特別強調收益“不設上限”,這意味着若比特幣重現2021年週期中從3萬美元飆升至6.9萬美元的行情,理論收益可能突破300%。這種設計顯然針對看好比特幣長期走勢但希望規避短期波動的機構投資者。

與傳統槓杆產品不同,該票據採用非保本結構。文件明確提示,當標的資產價格從買入點下跌超過40%時,投資者將開始承擔本金損失,且虧損幅度隨價格下跌而擴大。這種風險收益特徵與2017年盛行的加密貨幣槓杆ETF存在本質區別,後者主要通過期貨合約實現槓杆,而摩根大通產品則建立在現貨ETF基礎上,避免了期貨展倉帶來的損耗。

關鍵產品參數與風險閾值

投資門檻:1000 美元/份

槓杆倍數:1.5 倍正向收益

首觀察日:2026 年 12 月 21 日

最終到期日:2028 年

提前贖回條件:IBIT 價格 ≥ 預設門檻

保本閾值:最大回撤 40%

收益上限:不設上限

標的資產:BlackRock iShares Bitcoin Trust (IBIT)

風險收益平衡術:高波動市場中的雙刃劍

比特幣歷史波動率常年在70%以上,遠超標普500指數20%左右的平均水平,這種特性既創造了超額收益機會,也放大了槓杆產品的風險。根據TradingView數據,比特幣在2022年熊市中曾從4.8萬美元跌至1.6萬美元,跌幅達66%,若當時持有類似槓杆產品,投資者將面臨本金接近歸零的極端情況。摩根大通在文件中特別強調“比特幣相對於傳統資產類別具有更高價格波動性”,這實際上是對潛在投資者的風險警示。

從產品結構看,40%的止損閾值設置值得玩味。這個數字恰好接近比特幣在常規調整中的最大跌幅,例如2021年5月從5.8萬美元跌至2.9萬美元的行情,跌幅剛好50%。這意味着產品設計者通過歷史回測找到了一個相對平衡點——既能吸引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又能在多數市場環境下控制銀行自身風險暴露。不過當黑天鵝事件發生時,如交易所破產或監管政策突變,這種保護機制可能瞬間失效。

與傳統金融領域的結構化產品相比,該票據缺乏下行保護機制。在歐美市場流行的股權掛鉤票據中,通常設有80-90%的本金保護條款,而摩根大通此款產品直接摒棄了這種設計,反映出銀行將比特幣歸類爲高風險資產的定位。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需要清醒認識到這實質上是一種看漲期權變異體,最適合那些對比特幣長期價值有堅定信念且能承受本金損失的激進型配置者。

傳統金融布局深化:從批判到擁抱的戰略轉型

摩根大通此舉延續了其近年來在數字資產領域的漸進式布局。盡管CEO傑米·戴蒙屢次在公開場合批評比特幣“毫無價值”,但該行自2020年以來已悄然構建了完整的區塊鏈業務矩陣:2021年推出內部區塊鏈平台Onyx,處理日均10億美元的交易額;2023年開發代幣化存款系統,今年更在Base網路上推出數字美元存款令牌。這種“批判比特幣但擁抱區塊鏈”的策略,體現出傳統金融機構在創新領域的典型矛盾心態。

從競爭對手視角觀察,華爾街機構正在加密資產服務領域展開激烈卡位。高盛於2021年重啓加密貨幣交易櫃臺,花旗集團正在測試代幣化資產托管服務,而道富銀行則爲多只比特幣ETF提供托管支持。摩根大通作爲全美最大銀行,此次推出槓杆化比特幣產品,可視爲對機構客戶需求的實際響應。根據Fidelity Digital Assets調查,2023年已有52%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數字資產,較2020年提升23個百分點。

產品創新背後是監管環境的微妙變化。美國證交會雖然至今未批準比特幣現貨ETF之外的更復雜加密衍生品,但通過一系列豁免函件爲銀行試點開了綠燈。值得注意的是,該結構化票據仍依托於已獲批的ETF產品,這種“寄生式創新”既規避了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的合規風險,又滿足了客戶需求。未來若美國國會通過《數字資產市場結構法案》,類似產品的審批流程可能進一步簡化。

結構化產品市場概覽:從傳統資產到加密世界的遷移

結構化票據在傳統金融市場已有數十年發展歷史。根據SIFMA數據,2023年美國結構化票據發行規模達823億美元,其中股權掛鉤產品佔比38%。這些產品通常由銀行發行,通過嵌入期權策略來實現風險收益重構。摩根大通此次將這種成熟金融工程移植到比特幣領域,標志着加密資產正在經歷從“另類投資”到“可配置資產”的身分轉變。

與早期加密貨幣槓杆產品相比,銀行系結構化票據具有明顯優勢。2019年在主流CEX上市的比特幣槓杆ETF往往面臨日內再平衡損耗、管理費高昂等問題,而摩根大通產品採用到期一次結算機制,避免了頻繁調倉帶來的摩擦成本。此外,銀行發行的結構化票據享有FDIC對發行主體的保障,雖然不覆蓋產品本身損失,但消除了交易對手方風險,這對於經歷FTX事件後心有餘悸的機構投資者尤爲重要。

從資產類別擴展角度看,這可能是傳統金融全面接納加密資產的序幕。回顧歷史,黃金在1970年代進入主流投資視野時,首批結構化產品出現在1980年代,隨後三十年催生了黃金ETF、黃金期貨期權等完整產品鏈。比特幣若遵循類似路徑,未來可能湧現更多結合波動率管理、區間累計收益等復雜策略的結構化產品,爲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投資策略建議:如何評估槓杆加密產品的適配性

對於考慮配置此類產品的投資者,首先需要建立正確的風險預算評估。建議採用“核心-衛星”資產配置框架,將比特幣結構化票據納入衛星資產範疇,配置比例不宜超過投資組合總風險的5%。這是因爲盡管理論收益誘人,但產品流動性可能受限——結構化票據通常不在二級市場交易,投資者需持有至到期才能實現預期收益。

從市場時機角度分析,當前比特幣所處週期位置值得關注。根據Glassnode鏈上數據,比特幣已實現市值在2023年恢復增長,MVRV比率處於歷史均值附近,顯示市場脫離極端低估區間但未達泡沫水平。若相信比特幣在2028年前將經歷完整牛市週期,那麼槓杆產品確實可能放大收益;但若判斷市場將進入長期盤整,則單純持有現貨ETF或許是更優選擇。

稅務籌劃是另一個常被忽視的維度。在美國稅法框架下,結構化票據收益可能被歸類爲普通收入而非資本利得,這會導致稅負差異。非美國投資者還需考慮預提稅影響。建議投資者在認購前諮詢專業稅務顧問,比較不同投資渠道的稅後收益率。值得一提的是,直接持有比特幣現貨在某些司法管轄區可能享受更優惠的稅收待遇。

監管前景展望:SEC審批的關鍵博弈點

該產品最終能否面世,核心取決於SEC的審批態度。當前主席根斯勒對加密貨幣採取謹慎監管立場,此前已多次推遲比特幣現貨ETF決策。不過市場環境正在發生變化:2023年法院在Grayscale訴SEC案件中裁定監管機構“武斷拒絕”ETF申請,這一判例爲後續產品審批創造了有利條件。摩根大通選擇在此時提交申請,可能正是嗅到了政策松動的氣息。

從技術細節看,該產品巧妙地規避了部分監管難點。通過掛鉤已獲批的比特幣ETF而非直接持有加密貨幣,發行人避免了托管合規問題;通過設置較高投資門檻,產品自然篩選出合格投資者,降低了監管對零售投資者保護的擔憂。這種設計思路與歐洲市場流行的加密貨幣ETN(交易所交易票據)異曲同工,後者已在德意志交易所、瑞士交易所平穩運行多年。

展望未來,監管博弈可能圍繞信息披露要求展開。SEC很可能要求產品在招募說明書中更詳細披露比特幣特定風險,包括分叉風險、51%攻擊風險等傳統金融資產不存在的威脅。同時,考慮到2024年美國大選後可能的領導層變更,若共和黨執政,數字資產監管環境或進一步寬松,這將爲更多復雜加密金融產品打開閘門。

市場影響分析:加密世界與傳統金融的進一步融合

摩根大通此舉將加速加密貨幣市場的機構化進程。作爲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其產品決策具有風向標意義,可能引發其他銀行跟進推出類似產品。這種趨勢將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更多傳統資金可通過合規渠道進入加密市場,提升市場深度和流動性;另一方面,機構參與度提高可能改變比特幣原有的價格行爲模式,減弱零售驅動特徵。

對現有加密原生機構而言,傳統銀行的降維打擊既帶來競爭壓力,也創造合作機遇。例如加密貨幣托管機構可能尋求與銀行合作,爲其結構化產品提供底層資產保管服務;DeFi協議則可借鑑這種結構化產品思路,開發去中心化版本的槓杆收益產品。值得關注的是,這種融合過程中可能產生監管套利機會,促使立法者加快構建統一的數字資產監管框架。

從更宏觀視角看,這代表着金融體系對價值存儲範式轉變的漸進式接納。比特幣從十年前極客圈的實驗性產物,發展到今天被全球最大銀行設計成結構化產品標的,其路徑與互聯網從學術網路到商業基礎設施的演變驚人相似。雖然道路依然曲折,但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邊界正在以產品創新爲突破口持續消融,這可能重塑未來十年的全球資管格局。

摩根大通這份看似簡單的產品申請,實則是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融合進程中的重要裏程碑。當華爾街開始系統性地將比特幣納入復雜金融工程框架時,這個誕生僅15年的資產類別正在完成其主流化的關鍵一躍。盡管前路依然布滿監管迷霧和市場波動,但金融創新的車輪已然轉動,投資者需要做的不僅是關注潛在收益,更要理解這場變革背後的深層邏輯與風險本質。

BTC3.0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