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從美股到加密:下一輪行情爲何來自"全資產投資者"?

作者:Louis, Trendverse Lab

引言:

過去,全球資本市場在結構與參與者上都有着清晰的分界:股票與 ETF 屬於券商體系,加密資產由交易所承載,外匯則主要由專業交易者操作。不同資產各自依附不同的應用、流動性來源與分析框架,彼此往來有限。

從 2024 年開始,這些邊界出現了明顯松動。信息傳播集中在同一批平台,使得主題與敘事跨越市場擴散;多家交易平台將股票、衍生品與加密資產整合進同一個帳戶,減少了投資者的市場切換成本;在價格層面,NVDA 的財報、比特幣的波動或宏觀流動性變化,開始對不同資產類別產生同步反應。原本獨立運行的市場,被越來越多的共同變量所連接。

這種變化並非由單一政策或技術推動,而是多項因素累積後的結構性結果:**統一的信息入口、更集成的交易工具,以及更頻繁的跨市場聯動,正在改變投資者在不同資產之間的移動方式。**與其說投資者在“跨界交易”,不如說他們的決策路徑已不完全受制於傳統市場分類。

本文將從散戶行爲與平台結構的變化出發,分析這一趨勢的成因,並進一步探討市場可能呈現的演進方向。

一、碎片化時代的終結——散戶的決策過程正變得更一體化

在上一輪週期中,散戶的典型行爲模式是“在哪個市場,就用哪個工具”。

股票、加密資產與外匯分別依賴獨立的應用與交易體系,投資者的注意力和操作路徑被清晰地分隔開來。然而近兩年,這種格局出現了系統性的松動,驅動散戶逐漸從單一市場交易,轉向以敘事爲中心的跨資產決策。

最直接的變化來自信息入口的集中化。

無論投資者最終交易的是股票、ETF還是加密資產,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正在高度重疊:Twitter、Reddit、Discord 與 YouTube 已成爲共同的討論中心。內容的組織方式也不再按照市場區隔,而是圍繞 AI、BTC、宏觀流動性等主題形成連續討論鏈條。在這樣的環境下,敘事天然具備跨市場傳播的特徵,使不同資產對同一主題的反應更加接近。

圖片來源:OxChainMind Twitter& OurCryptoTalk Twitter

跨市場情緒同步的現象因此變得更爲明顯。

過去一年,AI 主題多次同時影響美股科技板塊與鏈上 AI 概念代幣;比特幣的波動常被映射到 MSTR 與 COIN 的價格表現上;宏觀數據的變化,會在股票、加密及相關衍生品中同步引發現象級討論。信息與情緒不再沿市場渠道傳播,而是在主題鏈條中快速流動。

工具端的變化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趨勢。

原本需要在不同應用之間切換的操作,如今正在被統一化的界面所替代。Robinhood 在同一帳戶中整合股票、期權與加密資產;Bybit 與 OKX 通過統一保證金體系,讓用戶以單一資金池參與多類產品。這些改動降低了市場之間的轉換成本,使散戶更容易在不同資產類別中建立或調整倉位。

圖表解釋:BTC與MSTR股價對比圖

在觀念層面,不同資產之間的“等級區隔”也在淡化。

股票不再必然的被視爲更穩健,加密資產也不再等同於高波動風險。投資者更傾向於圍繞主題構建組合,例如 AI 主題可能同時包含 NVDA 與 TAO;關於比特幣的主題則可能由 BTC、MSTR 與 COIN 共同表達。資產在組合邏輯中的角色,更多取決於其與主題的相關性,而非其所屬的市場。

**這些因素疊加,使散戶的決策方式逐步從“市場切割”轉向“敘事整合”。市場不再被理解爲相互獨立的板塊,而更像由主題串聯起來的連續結構。**碎片化投資行爲正在減少,而更具整體性的視角開始自然形成。

二、全球平台的多資產化競爭

散戶的跨市場行爲並非孤立現象,平台端的結構性變化正在強化這種趨勢。過去,券商、加密交易所與新型金融應用分別服務不同資產類別,彼此之間界線清晰。然而近兩年,這些平台開始以不同路徑推進多資產整合,使得“在同一入口參與更多市場”成爲行業更普遍的方向。

Robinhood 的轉型是典型起點。

圖片來源:Robinhood官網

作爲以股票和 ETF 起家的輕量化券商,它在 2021—2024 年間陸續加入期權、加密資產與部分收益型產品。雖然用戶活躍度與資產配置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平台結構已經從單一品類擴展爲跨資產入口,反映出零售用戶對集中式體驗的偏好:更少應用切換、更一致的帳戶結構。

加密原生平台則通過反方向推進同一趨勢。

Binance 在傳統加密交易基礎上加入股票代幣、指數化產品,以及在部分市場開放的收益型工具;OKX 通過統一保證金體系,將不同品類納入同一資金池,使用戶能夠在現貨、永續與期權之間以更低成本切換。這些功能的規模雖仍與加密核心產品有明顯差距,但其存在本身已顯示出平台正在圍繞“多資產敞口”重新組織產品邊界。

鏈上數據也提供了方向一致的證據。

數據來源:RWA.xyz

鏈上生態的變化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方向。

根據 RWA.xyz 公布的市場規模圖表,代幣化國債(Tokenized Treasuries)在 2023 年初不足 5 億美元的基礎上,持續增長至 2024 年的數十億美元,並在 2025 年逼近百億美元水平,由 BlackRock、Franklin、Securitize 與 Ondo 等多家機構共同推動。這一增長並不意味着傳統資產正在遷移上鏈,而更說明加密用戶對鏈上獲取鏈外收益結構的興趣在提升,跨資產配置正在從平台界面延伸至鏈上層。

第三方調查則從用戶行爲的角度佐證了這一方向。

BCSC 在 2024 年發布的《DIY Investing》調查顯示,年輕散戶更傾向使用能夠在同一應用中操作多類資產的輕量平台,而非在多家服務商之間拆分帳戶。

英國 FCA 對 17 家擁有交易功能相關應用的跨機構審查也給出了類似結論:多數平台已同時提供股票碎股、加密、CFDs、外匯、期權與期貨,且仍有超過 10 家計劃繼續擴展資產線,以降低用戶在不同市場之間切換的成本。

數據來源:FCAmulti-firm review of trading apps

在中型平台與新興應用中,多資產化的趨勢更加明顯。

Public.com 從股票社區出發,擴展至同時覆蓋股票、ETF、國債與加密資產,並保持單一帳戶結構;Revolut 則在支付 App 中加入股票與加密交易,使資金管理與投資決策在同一界面內完成。鏈上協議如 Synthetix 則通過合成資產提供跨市場價格敞口,盡管路徑不同,但目標同樣指向降低跨資產參與門檻。

不同平台在監管、產品架構與業務重心上各不相同,但在同一時期呈現出趨同的方向:減少帳戶與界面之間的切換,弱化資產類別的技術邊界,並圍繞用戶的投資行爲重構入口結構。

結果是,平台正在從過去的“按市場分類”,逐漸轉向以“用戶希望表達的資產組合”來組織產品。

三、未來的趨勢:跨市場一體化平台 = 散戶的"超級App"

散戶行爲的變化與平台端的多資產整合正在形成互動關係:用戶減少市場切換,而平台則通過更統一的架構回應這一行爲。這種“雙向推動” 使得交易入口逐漸從按產品分類,轉向圍繞投資意圖組織。雖然各平台的技術與監管環境不同,但它們的演化路徑呈現出幾項共通特徵。

第一階段會從最直觀的地方開始:界面被重新定義。

圖片來源:Antier——Beyond Robinhood

隨着股票和加密資產在同一帳戶中並列呈現,傳統以市場區分的界面布局開始讓位於以主題或策略爲主的呈現方式。Unified Account、Unified Margin 以及多資產儀表盤,使用戶能夠在同一視圖中管理不同資產,而不再以 “市場類別” 作爲操作起點。界面的一體化是最直觀的變化,也是用戶最先感知到的平台調整方向。

第二階段的變化發生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執行層開始變成“按意圖運轉”。

當界面邏輯趨於統一後,交易執行開始向“基於意圖”的方式過渡。用戶不再需要明確選擇交易發生在何處,而是通過表達結果目標,由底層系統自動完成跨市場路由。例如,執行引擎會根據可用價格與流動性拆分訂單、在多個市場間對沖風險或完成資產再配置。執行層的這種變化,使跨市場交易對於零售投資者而言更接近一種默認能力。

第三階段則讓交易的對象發生質變:資產讓位於策略。

隨着執行能力提高,平台開始以策略組合,而非單一資產,作爲結構化產品呈現。例如圍繞 AI、宏觀利率或比特幣的主題策略,可能由多資產共同構成,用戶直接交易策略本身,而不是逐個構建底層資產組合。鏈上標準如 ERC-4626 或 ERC-8004 在部分生態中已用於此類組合的結構化,實現自動再平衡與收益分配,使策略更容易被標準化和流通化。

第四階段是智能層成爲主角:AI 成爲交易系統的默認操作邏輯。

AI 在交易工具中的角色正在從輔助信息,轉向參與組合管理。模型可根據用戶偏好生成基礎組合、提示風險敞口或在事件驅動下進行再平衡。雖然不同平台的實現方式並不一致,但大多數都在探索將 AI 作爲交易決策的輔助層,以縮短用戶從信息到操作的決策鏈條。

第五階段則讓平台從“工具”變成“生態”:激勵開始驅動整個策略循環。

當平台具備策略供給、用戶參與及執行能力後,價值分配開始向更生態化的形式演進,包括策略作者的收益分成、信號提供者的激勵、用戶參與度的積分制度,以及在鏈上生態中更常見的代幣化激勵模型。不同平台採用的機制各異,但核心目的相同:維持策略供給、提升用戶留存,並促進交易與流動性的持續增長。

這些變化尚處於不同階段,但共同指向一個結構性趨勢:

交易平台正在從以品類劃分的工具集合,轉向圍繞投資意圖組織的多資產體系。資產之間的邊界弱化,界面與執行邏輯統一,策略與智能化能力成爲進一步的整合方向。

這一趨勢並非由單一技術驅動,而是由用戶需求、平台結構與跨市場聯動共同塑造的結果。

四、結尾:從市場分割走向更廣義的資產結構

散戶行爲的變化、平台的整合路徑以及資產之間更頻繁的聯動,共同勾勒出一個正在成形的市場結構:不同資產不再以類別劃分,而是通過敘事、工具和流動性被放置在同一體系中觀察。跨市場的注意力與交易行爲,正逐漸取代過去的分區式參與方式。

這一過程並不意味着市場被重新定義,而是傳統邊界在實際使用中變得不再關鍵。**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市場的方式開始更多依賴共享的主題和結構性變量,而非資產所屬的分類。**這些變化構成了當前環境中最值得關注的特徵,也爲觀察未來市場行爲提供了更具整體性的視角。

在一個邊界不斷松動的市場裏,真正重要的已不再是資產被放在何處,而是它們如何彼此連接。

BTC-1.07%
TAO3.21%
SNX0.1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