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2025 Crypto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前夜:價格是落後的狂歡,結構是超前的預言
每次市場下行的時候,總會出現同一個場景:
一羣人跳出來說“看吧,我早說是騙局”;
然後等行情一轉,又是同一批人排隊、追高、搶着喊牛逼。
這種情緒的極端往復,在這個行業八年,我已經麻木。
但事實是:
當我們在聊價格的時候,我們聊的其實都是未來。 因爲價格從來不是“現在”,而是市場對未來的折現。如果我們繼續只盯着價格看,未來就會從我們眼前溜走。
更何況,熊市有一個很真實的規律:大家看到的是下跌**;我看到的是分層。情緒在退潮,行業在篩選,未來在重排。**
同時我也在思考,「爲什麼新項目越來越多,但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都知道行業要變了,到底會如何改變」?
所以我才想寫這篇文章。不是爲了打雞血,也不是爲了喊“牛市會回來”,而是想用最簡單、最真實的方式——帶你看清Jiayi眼中這個行業“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
**牛市是喧譁;熊市才是放大鏡、顯微鏡、照妖鏡。**在情緒的迷霧裏,我想帶你站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看潮水退去後,未來的航道在哪裏。
一、 爲什麼我說泡沫是 2025 年最大的利好
2025 年有一個非常顯眼、但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我們沒有等來“山寨牛”,卻提前迎來了一輪系統性的去泡沫。
很多人把這理解成壞事,但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這種“沒有漲就先殺”的年份,反而是行業長出真正成熟結構的最佳時期。
爲什麼? 因爲這一切,跟互聯網早期一模一樣,只是速度被 crypto 的槓杆放大了。
如果你想真正看懂今天的 crypto,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把它當成互聯網早期的“加速版”來看。
很多人以爲,crypto 這種混亂、泡沫、投機,是這個行業獨有的“原罪”。
但如果你把時間軸拉長,會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特例,而是幾乎所有技術革命的標配——
互聯網在 2000 年的時候,也瘋狂得一模一樣。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從“燒錢”到構建行業生態系統:Web3 正走在互聯網的同一條路上》,講的就是這個邏輯:在槓杆效率被放大的前提下,Web2、互聯網、crypto 的市場運行方式,本質上是趨同的。只不過,互聯網用了二十年走完的路,crypto 可能十年不到就要交卷。
1.1 互聯網金融走過一模一樣的“看不懂 → 狂熱 → 崩塌 → 重建”
如果你覺得 crypto 波動戲劇化,那只是因爲你忘記了互聯網的前半生。
1999 年,只要名字裏有“.com”,就能融資。 eToys 上市首日暴漲 900%,投資人瘋狂得像Crypto早期的山寨季。
然後泡沫破裂。
納斯達克從 5000 多點掉到 1114 點;媒體封面寫着“互聯網騙局”;所有人都說互聯網完蛋了。
那段情緒幾乎和今天 crypto 一模一樣:
但諷刺的是——真正的互聯網時代,是從泡沫破裂的那一刻開始的。當潮水退去,不僅僅知道誰在裸泳。還幫我們篩選出了最有可能遊到對岸的真正選手。
2002 年,亞馬遜股價只有 0.6 美元。Google 還沒上市。那些被留下來的公司,在最不被看見的幾年裏,反而把真正的基礎設施、商業模型、盈利方式統統建了起來。
Crypto 現在最像的,就是當時的 2002–2004:不是最熱的年份,卻是最關鍵的年份。
泡沫破裂把噪音清掉了,趨勢、方向、基礎設施、真正的玩家才開始進入“建設期”。
這就是爲什麼我說:2025 的泡沫是利好。因爲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會在泡沫後出現。
1.2 否定之否定:行業不是直線上升,而是螺旋向上
我特別喜歡“否定之否定”這個概念,因爲它太適合形容技術和產業的演進了。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筆直向上的線。 它更像是 “繞着圈往上走”:每一次你以爲回到原點,其實都已經在更高的一層。
最典型的例子,是計算架構的三次迭代。
表面看,這像是回到了“大型機時代”:
又是少數巨頭掌握了海量算力。
看起來雲計算又回到“大型機集中”,但本質完全不是同一層級:
終端主權來自 PC,
彈性算力來自雲,
- 兩代技術的優點融合在一起。
Crypto 和互聯網金融現在正在經歷完全一樣的路徑:
你以爲行業“又回來了”?其實不是回到起點,而是回到 一個更高的“原點”。
趨勢、技術棧、資本結構、監管路徑,全在這一輪重排。
2025,下一輪開始前,最重要的信號。
二、 2025 是序章,2026 是正文:行業真正的趨勢正在成形。
誰解決<crypto ✖️=“” 傳統金融的徹底融合=“”>的方向課題,誰將擁有未來 5年的天下
2025這一年給人的感覺其實很奇怪。
K 線很像牛市,情緒卻很像熊市;
監管在前進,預期卻在下降;
敘事滿天飛,但賺錢比任何一年都更難。
未來,我大膽預測。純粹的 Crypto Native 創新將面臨瓶頸。真正的突破和有效創新將出現在‘Crypto ✖️ 傳統金融的徹底融合’此方向,也就是即能夠同時解決 Web2 和 Web3 金融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創新。
2.1 2025 年發生的所有事,都在指向同一件事:行業正在“重排骨架”。
比特幣衝到 12.6 萬美金,主流資產跟着抬頭,但山寨基本上是一輪比一輪冷淡。二級看起來在漲,可帳戶最終餘額沒有漲……這是 2025 年最魔幻的體驗。
但當你從“結構”去看 2025,這一年突然變得很清晰**:**這是第一次,美國、歐洲、亞洲都在同一年展開政策上的“加速度”:
**Crypto 第一次被制度化納入全球金融體系。**最早Crypto的OG嘴裏喊得希望Crypto走入主流金融。還記得我們文章的標題嗎?當我們談論價格時,我們其實在談論未來。市場的再次的崛起需要新的故事來進行兌付,我個人認爲是“Crypto ✖️傳統金融的徹底融合”
2.2 賽道層面:熱度很高,價格很弱,這是典型的“驗證期”
RWA、AI、穩定幣、L1(持續了不到一個月吧)、預測市場、永續合約、鏈上資管、DAT……每一個詞都能引爆一場短期情緒。情緒歸情緒,價格上不來。短期的亢奮換成更長期的二級萎靡。
📒2025的RWA:底層搭建完畢,監管框架開始成型,爲之後RWAFi的發展具備“可落地”條件
狂吹一下Plume爲RWA的可落地推動做出的貢獻。我這裏拿Plume舉例子,不是因爲我投資了它,更何況二級近日表現實在一般。但,我始終認爲PLUME它最能代表 RWA 今年發生的那種“基建時刻”。
首先,Plume它讓真實世界資產第一次可以:
隨便舉幾個近兩個月的進展:Securitize 的資產被引入鏈上收益系統; Apollo、VanEck、BlackRock 的產品能被鏈上策略使用; Bluprynt 的 KYI 把“發行人透明度”帶到鏈上;成爲美國 SEC 註冊過戶代理了與 SEC / DTCC 接上監管級別的基層接口。
這些事情聽起來枯燥,用戶聽起來不知道應該如何承接二級的FOMO**。**但是,本質你只需要有一句話:
Plume 作爲全球首個RWA Fi的公鏈,它已經愚公移山搬的把 RWA的門前大山基本移平,把RWA落地“需要的路”修通了。
因爲有Plume這樣的團隊在2025年爲RWA搭骨架,RWA-Fi 系統下的更多優秀資產才有機會能在2026真正跑起來。
三、 AI × Crypto:真正有價值的部分不多,但價值密度極高
說白了,我很怕得罪人的說,AI 這個賽道,看起來熱鬧,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其實很少。
3.1 僞命題太多
拿最讓市場FOMO的宏大敘事LLM來舉例,我認爲傳統 AI 的大語言模型已經成熟到“Crypto 根本卷不過去”
ChatGPT、Claude、Gemini、DeepSeek,這些模型背後燒的是真正的全球巨額資本,是幾十億美金級別的算力、數據、分布式訓練體系、工程團隊堆出來的。
Web3 想“重新做一個 LLM”?**不是夢想不行,是物理規律不允許。以及現在傳統AI大語言模型有什麼滿足不了你的?Web3 不需要再重復造輪子。**建議此類型項目,停止技術燒錢趕緊尋真實需求場景作爲出路。畢竟2025年還有一個典型的特點:用戶不好騙了。😁
希望一個例子,大家可以理解爲什麼2025 年大部分 AI 項目爲什麼容易“講着講着就虛了”?
3.2 爲Web2 和 Web3 金融市場需求的復合型創新的基礎搭建
第一個方向:爲 AI 構建“價值激勵與協作結構
圍繞着傳統 AI 沒有的鏈上激勵機制,全局可結算的經濟體系,可追蹤的貢獻網路等搭建,畢竟 模型、數據、算力、Agent,每一樣都需要激勵、協作、分配。這個是Sahara AI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方向:Agent 的經濟體系與執行體系⚠️****Web3 與 AI 真正最強的交叉點。
還是圍繞Web2的agent能力受限問題來更好的解決自動決策、自動執行、自動交易、自動結算的場景需求。
Web2 世界裏,Agent 的能力目前卡脖子於:
而在 Crypto 世界裏,這些都是原生能力:
這是 Web3 AI 項目現在大多數人在 build 的方向:爲未來 Agent 時代搭建底層“執行系統”。而先從金融場景相關的執行也明牌是最急迫且最大的剛需市場。
3.3 第三個方向:世界未來五年最大顛覆的方向之AI支付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未來五年的超級趨勢,那一定是由AI Agent驅動的支付方式的革新。當 Agent 開始爲用戶執行一切由人到應用終端的所有執行指令,比如挑選,下單,到資產配置,策略管理等。支付將不再是用戶動作的終點,而是智能體運行的“底層能力”。
在這樣的世界裏,安全、可驗證、全球可用性、極低成本、秒級結算,以及 7×24 小時的可編程資金流,都會是 AI Agent 的基礎必備條件。
傳統支付體系做不到這一點。但 AI 加上穩定幣和鏈上身分體系,一切變得可行了。未來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 AI 應用開始讓 Agent
像調用 API 一樣無縫接入價值傳遞本身。
甚至連 PayPal 這樣做了幾十年傳統支付的巨頭,也開始加速布局,投資具備“AI 原生支付能力”的新一代項目,比如 Kite AI。很多人會說:Kite 現在也沒真正大規模給 AI Agent 提供支付技術服務啊,是不是空氣?
讓我們再次,回到標題,“當我們談論價格時,我們其實在談論未來”。真正該問的問題從來不是“它今天服務了多少 Agent”,而是在 AI 主導的未來經濟形態裏:
誰已經在構建未來所需要的基礎能力?誰在爲 AI 時代的價值網路打地基?
就好像Coinbase 發布 402 協議之後,幾天之內冒出幾十個“密碼學新項目”。劣幣會提前透支市場的預期,因爲大家討論價格時候代表自己心中的未來。行業的發幣效率,MEME和垃圾山寨促進的Crypto的繁榮,也讓創業者更加舉步維艱。但是市場上好項目永遠是稀缺的,就這一點來說增加創業門檻也未嘗不是好事。
四、 穩定幣:2025 年最認知早期、但最值得 ALL-IN 認知的賽道
坦白說,如果有一個賽道 2025 年“靜悄悄但一定要重視”,那就是穩定幣。
我認爲它仍停留在敘事的早期階段,市場根本沒看懂,而絕大多數25年冒出來的穩定幣相關項目屬於既不穩定又沒到幣的應用,個人認爲市場還未進入真正的 FOMO階段。
1. 今年最搶眼的穩定幣事件:是…川普家族發幣
**是的,****川普家族明牌發了穩定幣:World Liberty / World Finance。**內容越少,事情越大。
2 2025 年穩定幣的真實需求場景正在悄然加速
① 國債儲備成爲主流 → 合規化加速
所有頭部穩定幣發行方基本朝着,儲備透明化,合規化發展
② 鏈上支付被“倒逼升級”了
請參考上個板塊的AI支付內容
**鏈上支付是被AIAgent的發展趨勢下需求倒逼的基礎設施。請注意,這塊市場不僅僅局限於Web3市場。**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未來的趨勢的市場一定是web2和web3復合的融合的更大的市場。
而,一旦鏈上支付成熟,穩定幣的天花板會直接被頂開。
③ 穩定幣第一次出現“結構性分層”
以前穩定幣貌似只有一個邏輯: “是 USDT 還是 USDC?”
但 2025 年開始出現了結構分層:
3. 穩定幣的虛勢裏,絕大多數都是“蹭熱點的着急變現的垃圾項目”
每逢一個賽道開始被看見,就會先出現一堆“僞題材項目”。爲了發穩定幣的概念幣,團隊拍腦袋天真的認爲自己想到了一個天才的場景,然後市場上開始批量生產殼兒。清一水的弄點TVL補貼活動 + 對外包裝一個收益場景實際就是token透支,反正用戶喜歡擼,那就btcfi的玩法再TVL的走一遍老路,包裝一下上交易所便不管是否日後的一地雞毛。
用戶短期會活動FOMO是真的,中期會因爲這些“僞”穩定幣項目而對整個穩定幣賽道而失望也是真的,而長期來說真正的巨頭在此崛起,日前穩定幣的二級價值被嚴重低估也是真的。
**穩定幣核心的價值只有兩個: 穩;有用。**你連“真實儲備 + 有共識的使用場景”都做不到,你發再多白皮書也沒意義。我猜這裏有人就說USDT儲備量也不是1:1呀。不好意思,USDT的共識的使用場景是川普家族目前也無法超過的存在。直白的說,貨幣的本質,大家都相信它穩定,它就穩定了。USDT最核心是先發優勢帶來了最早期的市場共識,和多年 “保持穩定”的運營經驗。我是固執的認爲,這種先天優勢並不是一個項目通過所謂的故事來隨便牟定一個不穩定的資產就可以彎道超車的。
4. 穩定幣的爆發,比所有人想象得都更大、更穩、更長,穩定幣賽道會以結構性的形式發展
我姑且定義穩定幣是未來所有賽道的“底層燃料”。
**還有很多賽道2025表現不錯,只要集中在效率更高的或者更多形式的金融投資層面。賭性是人類天性,賽道永恆。拼的是體驗。**我就不贅述了。
五、當我們談論價格時,我們其實在談論未來
**如何用“未來 5 年”來反推現在的機會?**寫到這裏,其實你大概已經能感覺到一件事了:
如果你贊同我說的未來 5 年最重要的主線,是「Crypto ✖️ 傳統金融的徹底融合」,那**熊市裏面就應該從盯着的二級價格調整爲思考產業性價值機會並定價這件事。**就好比L2板塊中最早的MATIC(後改名爲Polygon)早期一度破發,到跌倒了9元的SOL。熊市裏面看價格焦慮,看未來價值機會狂喜。
價格從市場角度來說在定價什麼?在定情緒;在定預期的起伏;在定敘事的熱度。
但我認爲此刻真正的價值窪地是誰在定:誰在給未來 5 年的骨架打地基;誰在搭 既服務 Web2 又服務 Web3 的金融基礎設施;誰在把自己嵌進「未來流動性融合下的世界的金融系統」裏,而不是只在鏈上自嗨
所以,如果你認同我前面講的邏輯,
那接下來就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
👀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看現在的價格?
1.先想清楚一個底層邏輯:
未來 5 年,絕大多數的獨角獸不會是“純 Crypto Native 的巨頭”了。
“純 Crypto Native 創新”是因爲沒有傳統金融市場打通的市場大背景下進行的鏈上極致化的創新;也是區塊鏈或Web3基礎建設的地基還沒有被建設起來的經濟推動下的作物**。**而過去的小10年區塊鏈歷史“長河”中我們爲止高潮過無數次:
上一輪的巨頭(交易所、公鏈、頭部 DeFi 協議) 基本都已經佔住了「鏈上原生基礎設施」的高地。
大多數的“純鏈上”的東西,要麼是微創新,要麼就是換皮,要不就是規避監管。
「新項目越來越多,但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越來越少。」
因爲真正的下一層創新,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換句話說:
誰能把 Crypto 真正接上「現實世界的錢流」和「真實金融系統」,
誰才有資格在下一輪拿到最大的估值溢價。
2. 從未來 5 年的三條主線,反推現在什麼是“值得盯”的賽道
主線一:RWA-Fi → 把真實世界資產變成鏈上可組合的生產資料 →優秀的真實收益資產普惠化全球化
主線二:AI Agent 2026全面開花——真正的時代級拐點 傳統 AI 公司在 2023–2025 已經把“大語言模型之爭”卷到極限。**模型的時代結束了,Agent 的時代開始了。**對 Crypto 來說,未來的突破點而在於——把 Agent 經濟化、可執行化、可信化。
主線三:穩定幣 & 新結算層 (通俗易懂最難做)
總結:最後,我們重溫一下文章的核心論述:
✍️****當我們在談論價格時,我們其實在談論未來。
如果只盯着價格,未來一定會從你眼前溜走。
✍️牛市是喧譁;熊市才是放大鏡、顯微鏡、照妖鏡。
✍️2025 的泡沫不是壞事,它是行業真正成長前的「骨折期」。
泡沫破得越幹淨,未來越清晰。
✍️純 Crypto Native 的創新已經接近天花板。
✍️未來 5 年行業最新敘事方向:「Crypto ✖️ 傳統金融的徹底融合」
✍️RWA-Fi、AI 支付、穩定幣,是未來 5 年的三條超級主線。不是熱點,是地基。RWA,AI,穩定幣都在加速Crypto ✖️ 傳統金融的融合。RWA 橋接骨架和資產,AI 解決實際效率和執行落地,穩定幣是所有創新的底層燃料。
✍️Crypto 正在從“單機版遊戲”,變成“真實世界金融系統的插件”。能接上現實金融的,才是長線贏家。
✍️ AI 時代真正重要的不是模型,而是執行:
支付、結算、托管、身分、自動化策略。
誰給 Agent 提供執行力,誰的AIAgent最打動用戶誰喫掉未來。
✍️所有短期暴漲,都是預期;所有長期漲,都是結構;價格是落後指標,結構是領先指標。
✍️如果你看不懂 2025,你將會錯過 2026 的整個正文。
❤️❤️❤️ 最後的最後,Jiayi 的一點感悟 ❤️❤️❤️
感謝 2025 這個讓人迷茫、讓人困惑、讓人不斷自我懷疑的週期。
正是這種“不好受”,逼着我必須把眼光從情緒中抽離出來,重新去理解行業背後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去看清哪些是真價值、哪些只是噪音。
感謝這個週期裏仍然選擇 BUILD 的戰士們。
你們在行業最模糊的時候做出的探索和布局,會是未來“否定之否定”的真正起點——我相信你們是未來五年會被所有人追着回看的那批人。
也感謝我自己,以及和我並肩作戰被我每日折磨的團隊。
感謝我們這幾年始終保持對行業的好奇心、對趨勢的敬畏感、對認知的不妥協。
只做認知相信的事,只支持認知認可的人。
不迎合市場短期情緒,不背叛長期結構邏輯。
未來依舊會反復震蕩,但認知永遠不會下跌。</cry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