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比特幣國庫熱潮:創新幻象下的下一場泡沫?
原文標題:The Coming Bitcoin Treasury Bubble
原文作者: Tony Yazbeck
原文來源:CoinDesk
編譯:火星財經,Daisy
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公司宣布計劃採用比特幣作爲國庫資產。他們將這一舉動包裝成“遠見”:邁向金融未來的大膽一步、對抗通脹的對沖手段、以及企業成熟度的象徵。表面上看,這似乎是進步。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比特幣國庫”多半只是一種危險的幹擾,由那些在市場上幾乎沒有實際價值的公司推動。
企業國庫本來就不是用來做投機的。當公司採用比特幣並非出於真正的信念,而是爲了博眼球、蹭熱點,或作爲維持存在感的最後手段時,這反映的不是創新,而是絕望。比特幣國庫正被包裝成創新,但多數情況下,它不過是企業營銷噱頭而已。若投資者不盡快醒悟,這可能會演變成下一輪 ICO 式泡沫。
僵屍公司與魔幻思維
那些沒有真正增長、基本面薄弱,甚至業務正在衰退的公司,開始把比特幣當成萬能藥一樣緊緊抓住。這種現象令人不安。他們並沒有解決問題,也沒有創造價值或打造可持續產品——他們是“僵屍公司”,除了名字還在,早已死透,如今試圖靠把比特幣訂在資產負債表上來借一口生機。
這與2017年早期 ICO 狂潮如出一轍。當時,一批無實際前景的項目通過發行代幣籌集了數十億美元,卻沒有任何現實用例或落地路線。後來,其中大多數項目崩盤,讓散戶投資者手裏只剩下一堆毫無價值的代幣。如今的比特幣國庫敘事,正在把週期重演的風險重新拉到舞臺中央。區別在於,這一次,企業炒作的核心對象不再是某個高風險代幣,而是比特幣本身。
比特幣不是問題——它依然是最安全、最去中心化、最抗審查的貨幣網路。問題在於,那些企業把比特幣當成公關策略,而不是基於長期信念的國庫資產。
爲什麼現在重要:炒作正在升溫
那麼,爲什麼此刻需要發出警告?因爲炒作正在加速。正如零利率環境曾爲魯莽的 ICO 投機點燃導火索,如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經濟環境,讓企業領導者急於展示創新姿態。而比特幣國庫爲他們提供了一種看似無需修復商業模式就能“變得創新”的路徑。
但這一次的風險遠大於 ICO 時代。當一家公司把比特幣放進資產負債表時,它賭的不只是市場情緒,而是股東資本。這爲員工、養老金計劃和散戶投資者帶來了系統性風險。
對普通人來說,這種推銷方式非常誘人:“不用學習自我托管,也不用自己買比特幣,只要買持有比特幣的公司股票就行。”
聽起來像是更安全的方式,但實際上恰恰相反。它在比特幣之上疊加了企業風險、債務敞口和治理缺陷,將一種堅固的資產變成了脆弱的衍生品。
真實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明確:個人應該直接持有比特幣,並自我托管。
從 Mt. Gox 到 FTX,這些失敗交易所和崩塌中介留下的教訓已經再清楚不過。把資產控制權交給公司,等於背離了比特幣存在的根本意義。
少數擁有穩健商業模式和清晰戰略的公司,或許能在比特幣國庫策略上取得成功——但那將是例外。絕大多數公司會失敗,因爲它們既不了解比特幣的精神,也不符合金融現實。它們不是在創造價值,而是在榨取注意力。
那贏家怎麼辦?
當然,也有反例。以 Michael Saylor 領導下的 MicroStrategy 爲例,它因激進囤積比特幣作爲核心國庫資產而備受關注。有人認爲,這類企業持幣策略能帶來更廣泛的合法性,加速機構採用。
的確,少數資本充足、紀律嚴格的公司可能承受住波動,並將比特幣以有意義的方式納入體系——但這種情況並不普遍。
在每一個贏家背後,都會有幾十個輸家——那些資產負債表岌岌可危、管理層魯莽的公司,把比特幣當成短期噱頭。越是有高調成功案例出圈,這些投機者越容易用借來的光環包裝自己、忽悠投資者。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企業國庫持有比特幣,也永遠無法等同於個人掌握自己的私鑰。股東仍然要承受管理層決策、監管風險,以及層層中介結構的影響。比特幣真正的力量來自直接擁有,而不是企業托管。
比特幣是比特幣,其他都不是
未來幾個月,比特幣國庫可能會繼續佔據頭條。有些會被吹捧爲“有遠見”,而另一些則會在波動中悄然爆雷、被遺忘。只要投資者仍然相信,把比特幣綁在一家弱勢公司身上就能讓它 magically 看起來更強,這個泡沫就會繼續膨脹。
但歷史早就給出答案:炒作週期最終都會破滅。ICO 熱潮崩盤過,“元宇宙狂潮”也熄火了。比特幣國庫若繼續沿着現在的敘事走下去,同樣難逃結局。
正確的道路很簡單
真正相信比特幣的人,應該直接購買(或賺取)並自行托管。這不會制造醒目的新聞,也不會讓公司股票暴漲,但它是唯一符合比特幣初衷、同時能抵御企業管理失敗和風險的方法。
下一輪泡沫不必像 ICO 那樣傷害散戶。如果人們能識別風險,不被企業比特幣國庫的營銷敘事迷惑,這一周期可能迎來不同結局。
但如果炒作再次壓倒基本面,崩盤將迅速而殘酷。比特幣不是致富捷徑,也沒有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