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广场「创作者认证激励计划」开启:入驻广场,瓜分每月 $10,000 创作奖励!
无论你是广场内容达人,还是来自其他平台的优质创作者,只要积极创作,就有机会赢取豪华代币奖池、Gate 精美周边、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丰厚奖励!
参与资格: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报名👇
1️⃣ 其他平台已认证创作者
2️⃣ 单一平台粉丝 ≥ 1000(不可多平台叠加)
3️⃣ Gate 广场内符合粉丝与互动条件的认证创作者
立即填写表单报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丰厚创作奖励等你拿:
🎁 奖励一:新入驻创作者专属 $5,000 奖池
成功入驻即可获认证徽章。
首月发首帖(≥ 50 字或图文帖)即可得 $50 仓位体验券(限前100名)。
🎁 奖励二:专属创作者月度奖池 $1,500 USDT
每月发 ≥ 30 篇原创优质内容,根据发帖量、活跃天数、互动量、内容质量综合评分瓜分奖励。
🎁 奖励三:连续活跃创作福利
连续 3 个月活跃(每月 ≥ 30 篇内容)可获 Gate 精美周边礼包!
🎁 奖励四:专属推广名额
认证创作者每月可优先获得 1 次官方项目合作推广机会。
🎁 奖励五:Gate 广场四千万级流量曝光
【推荐关注】资源位、“优质认证创作者榜”展示、每周精选内容推荐及额外精选帖激励,多重曝光助你轻
英伟达急了?
市场情绪的突然转向与一家巨头的罕见反击。英伟达股价在周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早盘一度暴跌逾7%,市值蒸发近3500亿美元,最终收跌2.6%,创下两个多月新低。
与此同时,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则逆势上涨1.6%,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创收盘历史新高,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大关。
这场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源于一场正在酝酿的AI芯片霸权之争。面对市场质疑,英伟达罕见地主动发声,宣称其GPU技术“领先行业一代”。
一、科技巨头的两极分化
周二的美股市场,呈现出一幅罕见的科技股两极分化图景。英伟达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交易日,盘中一度暴跌逾7%,创下近期最大单日跌幅。
这场暴跌并非孤立事件,与英伟达相关的多家公司也被卷入漩涡。
● 服务器制造商超微电脑(SMCI)下跌2.5%,英伟达持股的数据中心运营商CoreWeave下跌3.1%,其主要竞争对手AMD也下跌了4.15%。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逆势收涨1.6%,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创下历史新高。
● 这种分化走势显示了投资者正在AI领域重新布局,将目光从传统的硬件供应商转向展现全栈能力的科技巨头。
● 英伟达股价从其不到一个月前的5万亿美元市值峰值至今,已缩水逾7000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大多数科技公司的总市值。
二、谷歌TPU的挑战
本次市场情绪转变的直接导火索,是谷歌AI芯片TPU带来的竞争威胁。
● 谷歌上周发布了被认为超越OpenAI的ChatGPT的Gemini 3模型,而该模型正是使用谷歌自家的TPU而非英伟达芯片训练的。
● 更令市场震动的是,媒体报道称谷歌正在向包括Meta在内的潜在客户推销其TPU,考虑在未来数据中心采用谷歌自研芯片。
● Meta与OpenAI一样,一直是英伟达的重要客户之一。
● Jones Trading的分析师Mike O‘Rourke表示,Gemini 3的发布“可能证明是比DeepSeek颠覆性的更微妙但更重要的版本”。这一观点代表了市场的一种共识:谷歌正从AI竞赛的落后者转变为领先者。
● 野村证券策略师Charlie McElligott则指出,Alphabet的最新模型已“重排AI格局棋盘”,将市场推向“新的DeepSeek时刻”。
三、英伟达回应:罕见安抚市场
面对市场的剧烈反应,英伟达采取了罕见的公开回应策略。
● 英伟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X发声,宣称其GPU技术“领先行业一代”,并表示其芯片是“唯一可以运行所有AI模型、并在各种计算场景中通用的平台”。
“我们为谷歌取得的成功感到高兴——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将继续为谷歌提供产品和服务。”英伟达在声明中表示。
● 英伟达同时强调,其芯片相比谷歌TPU等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提供“更高的性能、多功能性和互换性”,后者通常只为单一公司或单一功能设计。
这种公开安抚市场的做法在英伟达历史上并不常见。
● D.A. Davidson的分析师Gil Luria评论道:“这份备忘录本身让英伟达显得很被动,而不公开分享它则让情况看起来更糟。我们同意他们提供的许多答案,但如此规模的公司不需要在非财报期间回应每一个被提出的问题。”
四、深层危机:基本面与市场预期的背离
英伟达面临的真正困境,是业绩表现与市场预期的巨大落差。
● 从基本面看,英伟达的业务表现依然强劲。2026财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达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经调整净利润达319亿美元,同比增长65%。
● 更重要的是,公司对下一季度的业绩指引达到650亿美元,远超分析师预期的616.6亿美元。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财报会议上透露,英伟达2025年和2026年的AI芯片订单总额已达5000亿美元。
● 然而,超预期的业绩并未换来股价的上涨。英伟达财报发布后,股价在盘后一度上涨近6%,但次日交易日报收下跌3.15%。市值的蒸发源于市场对英伟达长期增长逻辑的质疑。
● 一方面,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开始自研芯片,以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谷歌的TPU只是其中之一,亚马逊、微软等也都在开发自己的AI芯片。
● 另一方面,投资者开始关注AI投资的回报周期。企业、云服务商和初创公司虽然继续扩建算力基础设施,但真正的应用层回报尚未全面兑现。
五、黄仁勋的困境:“无赢局面”的焦虑
在股价波动的背后,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的一系列言论,流露出了不同寻常的焦虑情绪。在一次内部全员会议中,黄仁勋坦言公司现在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 “如果我们交出一个差季度,市场会说这就是AI泡沫的证明;但即便我们交出一个极好季度,也有人会说我们只是在助推泡沫。”
● 黄仁勋甚至调侃道:“你们应该看到网上的某些meme,说我们基本上是把地球拴起来、撑起来了,这话听着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全错。”
● 而当谈到公司市值的剧烈波动时,他话中带幽默,却暴露了对市场情绪波动的无奈:“没人曾在几周内输掉5000亿美元吧。”
这些言论反映了英伟达作为AI行业风向标所承受的多重压力——既要维护市场对AI产业的信心,又要应对竞争格局的变化,还要面对估值与基本面之间的背离。
六、泡沫争论的白热化
围绕英伟达的担忧,还包括对AI行业是否存在“循环融资”的质疑。一些分析师指出,英伟达与OpenAI近期达成的1000亿美元交易存在特殊的结构:
英伟达将向OpenAI注资,用于建设数据中心,而OpenAI则会为这些数据中心配备英伟达的芯片。
● 一位分析师直言:“简单来说,我是英伟达,我想让OpenAI买更多我的芯片,所以我给钱让他们买。这种操作在小规模交易中很常见,但达到数百亿美元的规模就很不寻常了。”
● 类似的交易结构还出现在CoreWeave等公司的合作中。OpenAI与CoreWeave达成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交易——CoreWeave将数据中心的芯片算力出租给OpenAI,以换取CoreWeave的股份。
● 而与此同时,同样持有CoreWeave部分股份的英伟达,承诺在2032年前消化CoreWeave所有未使用的数据中心算力。
这些复杂的交易结构引发了市场对AI需求真实性的质疑,部分投资者担心当前的AI热潮存在类似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结构性问题。
七、AI竞赛的新阶段
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但英伟达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黄仁勋曾公开表示,未来十年英伟达将转型为全球AI基础设施公司的角色,他预测到本世纪末,AI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将达到3到4万亿美元。
● 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也强调:“我们相信,在每年3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构建中,英伟达将成为最优选择。”
● 谷歌发言人的声明则凸显了大型科技公司在AI基础设施上的多元化策略:“我们定制的TPU和英伟达GPU的需求都在加速增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这两者。”
目前,AI芯片市场并非“零和游戏”,更可能出现的是多种解决方案共存的局面。谷歌TPU可能在特定领域表现优异,但英伟达GPU的通用性和灵活性仍具有广泛优势。
英伟达的回调更像是多个原因在同一时间点上叠加:估值压力、行业景气度的预期变化、AI投资回报的现实挑战、宏观流动性的反复。
黄仁勋在不久前坦言公司正陷入一种“无赢局面”:业绩出色会被指控助推AI泡沫,而业绩不佳则被视为泡沫破裂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