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发行不是营销活动,而是一场经济压力测试。
在@ GREEND0TS,我们常常参与代币销售和 TGE 营销。实际上,大多数 TGE 之所以失败,并非产品或团队本身存在问题,而是项目基本面根本没有为市场检验、竞争与叙事更迭做好准备。
本文我与@ AlexTops1(来自@ CoinList——加密行业历史上最知名的代币销售平台之一)联合,为你解析如何提升协议成功发行的概率。
即便你是 B2B 软件企业,但只要发行代币,你就同时成为面向零售用户的 B2C 创业公司。
市场极度高效:
如果你的社区空心化、代币经济学薄弱、应用场景未落地,或 GTM 策略不一致——这些都将在上线几分钟内暴露。你只有一次发行机会,务必把握。
本清单细致拆解了决定项目能否跻身可持续发行前 15% 核心要素,否则就会沦为又一个“只跌不涨”的项目。
让我们深入探讨。
TGE 前,注意力即流动性。
成功者会连续数周持续打造可信的心智占领。失败者只会在最后 72 小时临时造势。
你的目标:持续、全方位地曝光,但不能流于刻意。
你的业务有两类核心受众:产品用户和代币买家。要与他们建立连接,必须摒弃术语,从基础讲起:
一旦核心信息明确,就要反复讲述你的故事和用户故事。再优秀的产品,如果无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也毫无意义;只有持续且清晰,才能赢得关注。如果你是技术型创始人却难以输出内容,就请专业人士来做。你的代币发行成败取决于此。
顶级项目会在代币销售或 TGE 前至少 2-3 个月保持稳定、自然的曝光。
粉丝数一夜从 2 万涨到 6 万,最能摧毁项目公信力。
如果受众看起来不真实,你的 TGE 也不会被认可。交易所和投资人会看你的数据,但不会被表面指标蒙蔽。切忌冒险。

负面情绪可能在代币上市前就导致发行失败。过度正面同样危险。

群内沉默 = TGE 也会冷清。社区活跃度必须可见。
强有力的 GTM,是代币发行爆发或 48 小时后归零的关键分水岭。
发行后绝不能沉寂。
沉默比抛压更快消耗势能。
TGE 后缺乏需求刺激→代币下跌。
TGE 后激励沟通不到位→代币下跌。
未能持续推出强势合作或产品→代币下跌。
“只跌不涨”的 K 线,比任何因素都更快阻断用户增长。
(此处为 TGE 后营销的小注释。)
代币发行失败,根本原因通常不是“营销差”。
而是供给压倒了需求。
一次优秀的代币发行(即具备长期潜力的发行),20% 靠热度,80% 靠经济工程。
以下是每个严肃团队在 TGE 前必须通过的代币经济学清单。
** 注:本文不涉及 cliff/ 归属期 / 内部锁定等基础内容,重点强调更易被忽视的环节。
这些底线决定项目是“正规军”还是“业余选手”:
这两项没做到→不具备 TGE 资格。
如果所有人都能立即 100% 领取(尤其是空投或极低 FDV 的公售),就会出现巨额流动性事件且缺乏持有动力。
应对措施:
采用分层领取选项,例如:

治理型代币 = 零自然需求。没人买、没人持有。
确保代币具备真实、结构性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必须与协议使用直接关联,而不是“氛围感”。
此外,如果代币只流出不回流→价格虚高,价值流失。
应设置持续性销毁机制,例如:
没有销毁机制,通胀会不断累积。你必须具备对冲能力。
市场上很多代币不断归零,原因就是团队急于发行,产品未上线就发币。
主网上线时间未到,就推迟 TGE。
产品未上线,也推迟 TGE。
你没有第二次机会,请务必慎重。
本文聚焦营销和代币经济学,但还有一个关键环节不能忽视:产品 - 市场契合(PMF)。
如果你的产品本身不需要代币,务必优先实现 PMF。过早发币只会扭曲用户行为、固化错误假设、掩盖产品深层问题。激励措施也许能带来短期增长,但无法挽救缺乏共鸣的产品。
我见过无数次:代币发行吸引大量用户,但没有 PMF,激励一停用户就流失。PMF 没跑通就发币,如同给打不着火的引擎加油。只有在产品已能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代币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赢家:
失败者:
TGE 不是庆典,而是压力测试的起点。
市场不会留情。
你或许花了数月造势,但只要一个失误——隐藏解锁、应用未上线、买粉或社区死气沉沉——几分钟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你想跻身前 15%:
要么一次到位,要么干脆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