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鏈橋是連結不同區塊鏈網路的重要技術基礎設施,讓價值、資料和資訊能夠在原本相互隔離的區塊鏈生態系統間自由流通。作為區塊鏈互操作性解決方案的核心,跨鏈橋突破各區塊鏈網路的界線限制,讓用戶無需仰賴中心化交易所即可在不同鏈間移轉資產。隨著區塊鏈產業迅速發展與日益碎片化,跨鏈橋技術已成為打造統一且互聯區塊鏈生態系的關鍵基石。
跨鏈橋的概念起源於解決區塊鏈「孤島效應」的需求。在區塊鏈早期發展階段,各區塊鏈網路如Bitcoin、Ethereum等皆為獨立運作的封閉系統,無法直接交換價值。隨著區塊鏈應用場景拓展,尤其去中心化金融(DeFi)蓬勃發展,市場對不同區塊鏈間互操作性的需求日漸升高。
2017年至2018年期間,隨著多鏈架構理念普及,首批跨鏈橋開始出現。具有代表性的專案包括連結Bitcoin和Ethereum的包裹比特幣(WBTC),以及後續發展的Polygon Bridge、Arbitrum Bridge等Layer 2跨鏈解決方案。
跨鏈橋技術的演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跨鏈橋依據技術實現方式,主要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鎖定-鑄造模式:最常見的跨鏈橋模式。當用戶於源鏈發起跨鏈請求時,原始資產會被鎖定於智能合約,同步在目標鏈鑄造等值包裹資產(wrapped tokens)。當用戶欲贖回原始資產時,包裹資產將被銷毀,原始資產則從鎖定狀態釋放。
流動性池模式:此模式透過於不同鏈維持流動性池來實現資產跨鏈。用戶於源鏈存入資產後,可直接自目標鏈的流動性池提取等值資產,免去等待確認流程。
訊息傳遞模式:此機制著重鏈間通訊而非僅資產轉移,支援跨鏈智能合約呼叫及資料傳輸。多數仰賴中繼者(relayers)網路負責驗證與傳遞跨鏈訊息。
典型跨鏈橋交易流程包括:
安全風險:跨鏈橋集中管理大量資產,成為駭客攻擊首要目標。2021至2022年間,跨鏈橋安全事件造成損失逾20億美元,包含Ronin Bridge、Wormhole、Nomad等知名橋接協議的漏洞攻擊。
信任假設:各類跨鏈橋方案需不同層級的信任假設,從中心化託管到多方運算及零知識證明,安全性與效率常需取捨。
技術複雜性:跨鏈橋需因應各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交易格式及智能合約標準差異,提升實作難度與潛在風險。
流動性碎片化:大量跨鏈橋湧現,導致流動性分散於不同解決方案,影響整體效率。
監管不確定性:跨鏈操作牽涉多個區塊鏈網路及司法管轄區,面臨複雜監管合規挑戰。
針對上述挑戰,產業正積極探索標準化協議、更嚴謹的安全稽核、鏈上保險及去中心化監控系統等多元解決方式。
跨鏈橋作為區塊鏈互操作性關鍵基礎設施,對打造真正互聯的多鏈生態系至為重要。儘管現階段仍面臨明顯安全及技術挑戰,隨著技術演進與產業標準成熟,跨鏈橋將持續推動區塊鏈資產及資訊自由流動,最終實現區塊鏈技術廣泛互聯互通。跨鏈技術的發展也正從單純資產轉移,延伸至複雜跨鏈智能合約呼叫及去中心化應用互操作,預示區塊鏈Web3生態未來將更開放且互聯。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