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發行不是行銷活動,而是一場經濟壓力測試。
在@ GREEND0TS,我們經常參與代幣銷售與 TGE 行銷。事實上,多數 TGE 失敗的主因,並非產品或團隊本身,而是項目的基本面根本未能為市場檢驗、競爭與敘事更迭做好準備。
本文由我與@ AlexTops1(來自@ CoinList——加密產業史上最知名的代幣銷售平台之一)共同撰寫,將為你解析如何提升協議成功發行的機率。
即使你是 B2B 軟體企業,只要發行代幣,就同時成為面向零售用戶的 B2C 新創公司。
市場高度有效率:
如果你的社群空洞、代幣經濟學薄弱、應用場景尚未落地,或 GTM 策略不一致——這些問題都會在上線幾分鐘內被揭露。你只有一次發行機會,務必把握。
本清單細緻拆解了決定項目能否進入可持續發行前 15% 的關鍵要素,否則就會成為又一個「只跌不漲」的項目。
讓我們深入探討。
TGE 前,注意力即是流動性。
成功者會連續數週持續打造可信的心智佔領。失敗者只會在最後 72 小時臨時造勢。
你的目標:持續、全方位地曝光,但不能流於刻意。
你的業務有兩類核心受眾:產品用戶與代幣買家。要與他們建立連結,必須捨棄術語,從基礎講起:
一旦核心訊息明確,就要反覆講述你的故事和用戶故事。再優秀的產品,如果無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也毫無意義;只有持續且清晰,才能贏得關注。如果你是技術型創辦人卻難以產出內容,就請專業人士協助。你的代幣發行成敗取決於此。
頂級項目會在代幣銷售或 TGE 前至少 2-3 個月保持穩定、自然的曝光。
粉絲數一夜從 2 萬暴增至 6 萬,最能摧毀項目公信力。
如果受眾看起來不真實,你的 TGE 也不會被認可。交易所和投資人會看你的數據,但不會被表面指標蒙蔽。切忌冒險。

負面情緒可能在代幣上市前就導致發行失敗。過度正面同樣危險。

群組內沉默 = TGE 也會冷清。社群活躍度必須可見。
強有力的 GTM,是代幣發行爆發或 48 小時後歸零的關鍵分水嶺。
發行後絕不能沉寂。
沉默比拋壓更快消耗勢能。
TGE 後缺乏需求刺激→代幣下跌。
TGE 後激勵溝通不到位→代幣下跌。
未能持續推出強勢合作或產品→代幣下跌。
「只跌不漲」的 K 線,比任何因素都更快阻斷用戶成長。
(此處為 TGE 後行銷的小註釋。)
代幣發行失敗,根本原因通常不是「行銷差」。
而是供給壓倒需求。
一次優秀的代幣發行(即具備長期潛力的發行),20% 靠熱度,80% 靠經濟工程。
以下是每個嚴肅團隊在 TGE 前必須通過的代幣經濟學檢查清單。
** 註:本文不涉及 cliff/歸屬期/內部鎖定等基礎內容,重點強調更容易被忽略的環節。
這些底線決定項目是「正規軍」還是「業餘選手」:
這兩項沒做到→不具備 TGE 資格。
如果所有人都能立即 100% 領取(尤其是空投或極低 FDV 的公售),就會出現巨額流動性事件且缺乏持有動力。
應對措施:
採用分層領取選項,例如:

治理型代幣 = 零自然需求。沒人買、沒人持有。
確保代幣具備真實、結構性應用場景:
應用場景必須與協議使用直接關聯,而非僅止於「氛圍感」。
此外,如果代幣只流出不回流→價格虛高,價值流失。
應設置持續性銷毀機制,例如:
沒有銷毀機制,通膨會不斷累積。你必須具備對沖能力。
市場上許多代幣不斷歸零,原因就是團隊急於發行,產品未上線就發幣。
主網未上線,就延後 TGE。
產品未上線,也延後 TGE。
你沒有第二次機會,請務必慎重。
本文聚焦行銷和代幣經濟學,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產品 - 市場契合(PMF)。
如果你的產品本身不需要代幣,務必優先實現 PMF。過早發幣只會扭曲用戶行為、固化錯誤假設、掩蓋產品深層問題。激勵措施或許能帶來短期成長,但無法挽救缺乏共鳴的產品。
我見過無數次:代幣發行吸引大量用戶,但沒有 PMF,激勵一停用戶就流失。PMF 沒跑通就發幣,如同給打不著火的引擎加油。只有在產品已能創造價值的基礎上,代幣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贏家:
失敗者:
TGE 不是慶典,而是壓力測試的起點。
市場不會留情。
你或許花了數月造勢,但只要一個失誤——隱藏解鎖、應用未上線、買粉或社群死氣沉沉——幾分鐘就會前功盡棄。
如果你想進入前 15%:
要嘛一次到位,要嘛乾脆不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