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Network 節點的現況基礎
Pi Network 最初以手機挖礦為主打,吸引數千萬用戶加入。但真正執行驗證任務的,是其桌面端節點。據報導,目前約有 35 萬個節點參與共識,這些節點分布於全球用戶的個人電腦,構成一張潛力巨大的分散式算力網格。
與 OpenMind 合作:去中心化 AI 的雛形
2025 年,Pi Network Ventures 重大投資於 OpenMind,支持其開發與硬體無關(hardware-agnostic)作業系統 OM1 及 FABRIC 協議,讓機器(如機器人)能協作學習。更關鍵的是,Pi 節點完成了一次概念驗證(PoC):約 35 萬活躍節點參與運行 OpenMind 的 AI 模型(如影像辨識任務),且表現穩定。此實驗證明 Pi 網路不僅可用於區塊鏈共識,也能承擔 AI 計算任務。
去中心化運算網路的潛力優勢
將 Pi Network 設備資源轉型為 AI 計算資源,具備以下潛在優點:
- 廣泛分布:相較集中式雲端服務(如 AWS、Google Cloud),Pi 節點遍及一般用戶設備,更廣且更分散。
- 高度可擴展:若能穩定執行 AI 推論或訓練任務,這種「群眾運算(crowd compute)」架構可能成為可持續的基礎設施。
- 經濟激勵:AI 團隊可用 PI 代幣支付給節點運營者;運營者因提供算力獲得 PI 代幣,創造 PI 代幣真實使用場景。
- AI 民主化:此模式能降低 AI 開發門檻,讓更多開發者(尤其是新興市場或資源有限的團隊)取得算力支持。
挑戰與風險:可靠性、安全性與激勵機制
雖然願景宏大,但 Pi 若要實現,必須克服以下挑戰:
- 節點可靠性:一般用戶設備連線不穩,可能斷網或關機,任務調度需極度彈性。
- 任務結果驗證:如何保障節點確實執行任務?需採用重複驗證、隨機查核、聲望系統等機制。
- 隱私與安全:於用戶設備執行模型可能引發隱私疑慮。節點是否會洩漏資料或遭惡意利用?需完善安全協定。
- 激勵與經濟模型:若 PI 代幣報酬吸引力不足,節點可能流失;過高則可能引發通膨。
Pi 鏈與 PI 代幣的意義

圖:https://www.gate.com/trade/PI_USDT
若此 AI 模型成功落地,將為 Pi Network 與 PI 代幣帶來深遠影響:
- PI 代幣實用性提升:不僅能挖礦與共識,亦可作為計算服務報酬。
- 生態價值強化:更多開發者願在 Pi Network 平台打造 AI 應用,Pi Network 生態系統更為多元豐富。
- 社群黏著性提升:節點運營者參與 AI 任務,預期能獲得長期收益,參與網路建設更具信心。
展望未來:Pi 如何成為 Web3 + AI 基礎設施
如果 Pi Network 能充分動員其 5,000 萬台設備資源,建立穩定、安全、高效的去中心化 AI 計算層,有可能成為 Web3 與 AI 匯流的核心基礎設施:
- 為 AI 團隊提供雲端服務之外的新選擇
- 打造「邊緣運算 AI 與區塊鏈」市場
- 讓一般用戶參與 AI 經濟,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算力貢獻者
總結,Pi Network 正從「手機挖礦」邁向「人類算力網路」的重大轉型。如果其技術與經濟模型持續發展成熟,這張由 5,000 萬台設備組成的全球網格,有望重塑未來 AI 基礎架構。